唐宋清明七天"黄金周":斗鸡 踏青 马球 戴柳…… |
文章来源: 华西都市报 作者: |
原标题:唐宋清明七天大假
宋代酒账单中有寒食节用酒的记录。 摄影 吕甲 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1100多年前,诗人杜牧用一首《清明》,为我们描述了唐代清明时节街头的萧瑟之感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又是中国人祭祖扫墓、凭吊先辈的传统文化节日。在这个春光明媚、草长莺飞的日子里,古代人如何过清明?翻阅敦煌文献资料的记载,再结合敦煌壁画里的描绘,我们发现古代人过清明,不仅颇为隆重,还妙趣横生。他们除了向先祖寄托哀思之外,还相约斗鸡,结伴踏青,邀约三五个好友打马球,把一个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,过成了超长待机的“清明七天乐”。 对了,唐宋时期,清明节真的放7天假。因为山高路远、交通不便,官吏们如果回乡扫墓,往返途中消耗了大部分时间,稍有不慎就会耽误值守。于是,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,规定“寒食、清明四日为假”。到了贞元六年(公元790年),假日加长到7天。宋代也延续了这种放假习惯,将寒食节、清明节拉通放假7天。反观我们现在只有3天小长假,你是否会对古人的“黄金周”羡慕嫉妒恨呢? 先有节气后有节日 早在“二十四节气”成功申遗的时候,著名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谈及节气和节日的区别时,就提出了这一观点,“我们聊到节气,一定要跟节日区分开来”。他强调说,二十四节气里面只有一个节就是清明节,因为存在祭祀活动,除此以外的节气都不能算是节日。 关于清明节的记忆,他印象最深刻的非清明粑莫属,“儿时的清明节,除了踏青、扫墓,还少不了一样东西,那就是清明粑。白白的粉染上了均匀的菜叶,好看得让人垂涎三尺。”不过说起清明的由来,应该是先有节气而后才出现节日。 早在秦汉年间,二十四节气系统就已经形成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清明就是其中一个节气。西汉刘安所著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写到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”。清明风就是清爽明净的风,“清明风至”之时大多是阳春三月,所以清明又有“三月节”之称。敦煌文献中最早关于“清明”的记载见于《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(450年)残历》中的“十一日清明三月节”。 宋代陈元靓在《岁时广记》中进一步解释了“清明”一词:“清明者,谓物生清净明洁”。《岁时百问》一书也曾解释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清明从一个节气上升为一个节日,与寒食节关系紧密。寒食节的习俗是禁火冷食和祭奠祖先,由于清明和寒食节挨得很近,人们还常常将扫墓习俗延长到了清明。到了唐宋时期,寒食、清明渐渐合二为一,甚至到了宋代,清明从寒食节的附属品,发展到大有取代之势。 唐代清明节成黄金周 早在秦朝以前,我国就有了扫墓祭祖的风俗,但不一定是在清明这天。到了唐代,寒食节或者清明节扫墓才开始盛行。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(公元732年)诏令天下“寒食上墓”,并列为当时“五礼”之一。《旧唐书》记载:“寒食上墓,礼往无文,近代相沿,寖以成俗,士庶之家,宜许上墓,编为五礼,永为常式”。 既然清明节已经是个节日,那古人能否“带薪休假”呢?其实,各个朝代的官吏享受的休假福利不尽相同,不过从唐代开始,清明节就成了继元宵节之后的小长假。 唐代的朝廷这么给官吏放假:“元正、冬至各给假七日,寒食到清明四日,八月十五、夏至及腊日各三日”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在唐朝为官,元旦和冬至各休假7天,清明和寒食节拉通放假4天,夏至、中秋节和腊八只放假3天。这一记载与敦煌文献《光启三年(887)沙州进奏院状》一致:“驾入五日遇寒食,至八日假开。” 这样的放假安排,现在看来也是幸福满满,不过中途几度调整。唐肃宗李亨做皇帝的时候,或许是担心官员赶回老家扫墓太过辛苦,就把寒食、清明的假期延长至7天,而把唐玄宗定下的当朝皇帝生日庆典天数从3天缩减到1天,清明节第一次成为“黄金周”。 压缩皇帝庆生的天数,延长清明节的假日,这一举动足见清明节在唐人心中的分量。不过在李亨之后,太子李豫继位成了唐代宗,他曾将清明假期改为5天。而后,其子李适做唐德宗的时候,又恢复了李亨时代的做法,将寒食、清明合二为一,不用调休即可享受“黄金周”。 清明节这个国家法定节假日,在宋朝延续了7天假的传统,热闹程度空前。元代这一节日被缩减至3天。到了明、清两代,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豪华套餐。 李白输斗鸡手刃泼皮 始于春秋的斗鸡游戏,到了唐代风气尤盛。有学者统计,《全唐诗》中50余处提到“斗鸡”一词,诗仙李白甚至因为斗鸡输得眼红,一连手刃了好几个泼皮。 前文提到的让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唐玄宗李隆基,不仅本命属鸡,也是一位斗鸡达人。他常在长安举行规模盛大的斗鸡比赛,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元宵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三大节日,他更要聚众斗鸡,彰显天下太平。《东城老父传》记载:“玄宗在藩邸时,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。”斗鸡的时候,他还让宫廷乐队、后宫佳丽纷纷出场助兴,看训练有素的战斗鸡,听懂口令之后不断地变换队形。 敦煌研究院民俗专家刘艳燕研究发现,斗鸡活动多集中在寒食、清明节日期间。杜淹《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》一诗,生动描绘了寒食节斗鸡活动的紧张激烈场面:“寒食东郊道,扬鞲竞出笼。花冠初照日,芥羽正生风。顾敌知心勇,先鸣觉气雄。长翘频扫阵,利爪屡通中。飞毛遍绿野,洒血渍芳丛。虽然百战胜,会自不论功。”寒食节这天,人们在郊外斗鸡,身经百战的公鸡昂首挺胸,翅膀下藏着芥末,锋利的爪子抓得对手鲜血横流,场面惊险刺激。 敦煌文献《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》记载:“弱冠早登龙,今来喜再逢。何知春月柳,犹忆岁寒松。烟火临寒食,笙歌达曙钟。喧喧斗鸡道,行乐羡朋从。”意思是,唐代敦煌寒食、清明节期间,敦煌民众聚在路旁,吆喝斗鸡之声不绝于耳,热闹非凡。 闲闷结伴打马球 在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的李杨老师看来,清明节不仅有祭拜祖先的悲伤泪,还有户外游玩的欢笑声,节日气氛浓郁。这些户外运动项目中,马球就是其中之一,敦煌壁画描绘了一些古人打马球的场景。 马球运动在唐代颇为盛行,典籍文献中多有清明节打马球的记述。例如张籍《寒食内宴二首》提及马球是寒食节的娱乐活动之一,“廊下御厨分冷食,殿前香骑逐飞球”,当御用厨师将准备好的冷餐分发给大家的时候,追风少年们在殿前骑马击球。
《宋人击球图》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博物馆藏。 唐宋时期,敦煌人打马球的风气最为盛行。根据敦煌文献《杖前飞·马球》载:“时仲春,草木新,口初雨后路无尘,林间往往临花马,楼上时时见美人。相唤同情共言语,闲闷结伴游球场,传中手执白玉鞭,都史乘骑紫骆马。”“时仲春”点明古代敦煌举办马球比赛的时间点是寒食、清明前后。这首诗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马球运动的受欢迎程度,就连阁楼上的美人都被少年郎吸引,结伴去球场打马球。 一千多年前,敦煌的马球用具长啥样呢?在敦煌莫高窟五代第100窟《曹议金出行图》和五代第61窟东壁《维摩诘经变》的各国王子听法图中,可以清楚地找到偃月形的球仗,在晚唐第144窟,甚至还有手执球仗的供奉官。由此可见,当时打马球运动比较普遍,普通画工都能准确把握马球杆的形状。 不过,古代爱热闹的敦煌人,户外休闲娱乐的项目并不局限于此。敦煌文献《寒食篇》记载:“花场共斗汝南鸡,春游遍在东郊道。千金宝帐缀流苏,簸琼还坐锦筵铺。莫愁光景重窗暗,自有金瓶照乘珠。心移向者游遨处,乘舟欲骋凌波步。池中灵水白鵰飞,树下抛球彩莺去……”依据诗文推测,寒食节除了打马球,还有荡秋千、春游、骑马、斗鸡、抛彩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,处处都是莺歌燕舞、欣欣向荣的节日气氛。 踏歌出行正当时 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”宋代吴惟信的这首《苏堤清明即事》,记录了游子在清明这天踏歌出行的愉悦心情。仅仅从节气而言,清明正值春暖花开,草长莺飞,回乡扫墓的同时,又能饱览沿途美景,真是妙不可言。 敦煌文献《菩萨蛮·清明》一诗,描绘了清明时节,身姿绰约的少女在郊游时与骑马的少年邂逅,一时心动,内心如小鹿乱撞:“清明节近千山绿,轻盈士女腰如束。九陌正花芳,少年骑马郎。罗衫香袖薄,佯醉抛鞭落。何用更回头,漫添春夜愁!”
《清明上河图》局部,描绘了宋代集市热闹空前的场面。
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摹本。 古人清明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,画家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,汴京百姓踏青郊游,市集热闹空前情景。不过这种清明踏青的习俗,说不定是吸纳了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的精髓。史上最负盛名的上巳节活动,源于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。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的上巳节,王羲之与谢安、孙绰等40余位军政高官,在山阴(今浙江绍兴)兰亭“修禊”,饮酒作诗。文人雅客的相聚,自然少不了美酒和音乐作伴。和着丝竹管弦之声,诗人们玩儿起了流觞曲水的游戏——用漆制酒杯盛酒,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漂流,杯停在谁的面前,谁就得即兴作诗,否则引杯饮酒。
宋国夫人出行图,描绘了唐人踏青出行的盛大场面。 当然,敦煌人的清明节也别有一番滋味。借助敦煌壁画,我们穿越回那个春风拂面、相约踏青的清明节。在成都博物馆的敦煌艺术大展上,有几幅反映唐朝人外出踏青的壁画,场面高调奢华,阵仗之吓人。例如盛唐130窟的《都督夫人礼佛图》,是唐代的贵妇——太原王氏带着女儿、侍女一行12人外出礼佛。雍容华贵、妆容精致的女子背后有垂柳萱草,蜂蝶环绕,结合她们的襦裙服饰,可以推测时间大概在阳春三月。如果你对这个贵妇出游的场景兴趣寥寥的话,不妨参观晚唐156窟的《宋国夫人出行图》,河内郡张议潮的夫人宋氏骑着高头大马春游,前有百戏杂耍,乐队伴奏,中有保镖开道,仪仗威武,后面还有大批的侍从手持金银细软,还牵着骆驼运输粮食酒肉,这么奢华盛大的场面,是不是比迪拜王子开着豪车遛老虎更拉风? 敦煌研究院刘艳燕曾专门研究了古人宴饮的习俗。良辰美景,自然少不了美酒佳肴、乐舞相伴,让人们开怀畅饮。《归义军衙府酒破历》俗称《酒帐》,保存了4月9日至10月16日共213笔公费支出,其中一条“十九日,寒食座设酒叁瓮”,正是归义军衙府在寒食节期间用酒招待客人的记录,可见节日期间公务用酒量很大。 古代敦煌也有寒食踏歌的习俗,因敦煌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,踏歌受到了西域胡舞的影响,即用《苏幕遮》曲子伴奏,跳胡舞“浑脱”,据说这种舞蹈热情奔放,很受敦煌民众的喜欢。 “清明不戴柳 红颜成皓首” 古人过清明节的另一个习俗就是插柳,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登峰造极。据宋人吴自牧《梦粱录》记述,清明节的时候,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,风俗如同端午节在门口插艾蒿一样。 到了南宋,“清明弄柳”热度不减。周密在《武林旧事》中提到清明节日里的临安(今杭州)城时写道:“都城人家,皆插柳满檐,虽小坊幽曲,亦青青可爱。”难怪宋人能写出“莫把青青都折尽,明朝更有出城人”的诗句。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新绿的时间,民间有折柳、戴柳、插柳的习俗。人们踏青途中,顺手折下几枝柳条,拿在手中把玩,编成帽子戴在头上,或带回家插在门楣、屋檐上。 谚语有云“清明不戴柳,红颜成皓首”、“清明不戴柳,死后变黄狗”,无论是一夜白头还是死后变狗,都足以让古人对戴柳的习俗心生敬畏,照单全收。 为何要在清明这天折柳插在门上呢? 一说是为了纪念“教民稼穑”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;还有的地方用折柳预报天气,古谚有“柳条青,雨蒙蒙;柳条干,晴了天”的说法;此外,插柳还有驱邪避鬼的功效,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里说“取柳枝著户上,百鬼不入家”,说的就是柳条驱邪避秽的功效。(记者 曾洁) |
上一篇:女医生1天连做7台手术 手术间隙坐地睡着 下一篇:雄县居民谈雄安新区激动兴奋:未来得变成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