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科技 > 科技焦点
    爆发过后 众创空间迎“造血”考验
    文章来源:新京报 作者:

      俞敏洪 全国政协委员,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,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。

      “新建一批‘双创’示范基地,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、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。”今年,众创空间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创业者的需求催生了创业服务,随着近年的发展,众创空间也正在从最初的爆发式增长到回归理性,造血能力则是其面临的重要考验。

      在创业圈中,经常有把做创业服务,包括众创空间比喻成“淘金路上卖水的人”。创业者的需求催生了创业服务。随着近几年的发展,众创空间也正在从最初的爆发式增长到逐渐回归理性,在市场选择中,创业空间出现洗牌加速的场景,能否具备自我造血能力成为这场洗牌潮中的存亡关键因素。

      无补贴众创空间入驻70%可盈利

      今年春天,洪泰创新空间创始人王胜江一直为融资的事情在忙。2015年,王胜江在北京开办了第一个众创空间,他预测,今年是围城之年,众创空间会出现小范围整合并购,需要更多资本支持。

      众创空间经历过一段爆发式的生长。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从中国创业咖啡联盟拿到一组数据,全国的创业咖啡由3年前的几十家飙升至2300家,创客空间数量增长了32倍。(据腾讯研究院数据,2300家系2015年的水平)其中,有以“众创空间”为宣传噱头的咖啡馆,盲目跟风、追逐概念,做着销售咖啡饮品的“本职”工作。因创新创业资源不足,出现“咖啡泡沫”,很多咖啡馆门庭冷落,陷入生存危机。

      在业内看来,市场选择中,创业空间出现洗牌加速的场景,创业空间能否具备自我造血能力成为这场洗牌潮中的存亡关键因素。

      “众创空间不能靠补贴来运营,要有更多的商业模式,运营不好很难盈利。”王胜江说。

      “众创空间确实不好盈利,很考验运营能力。”王胜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。以在北京酒仙桥的一个创新空间为例,该空间有1300多平方米,设有1500个工位,每个工位的租金是1500元到1600元。实际上,分摊到每个工位的房租基本成本就是1200元到1300元。而真正能够让空间良性发展下去的秘诀在于空间的模块化运营。空间接入了10个第三方提供的标准化的服务产品,空间从中可以收取中间费用,并且做行业投资、创业基金的对接。在该空间没有单独补贴的情况下,实际上当入驻率达到70%以上时,可以开始盈利。

      王胜江表示,经过一年半的运营时间,空间的内容服务连接、生态都做得扎实了,要朝着专业化方向进行内容深耕,未来与产业对接,让实业跟互联网结合。

      温州商人刘京雳是维度资本联合创始人,起初为了让温州本地创业者更好地一起交流,他就把办公区域划出了一部分做创业咖啡。但他发现,创业者在咖啡厅里其实聊的东西很杂,并且也只能停留在表面、肤浅的层次。后来他开始分主题、按照领域来组织创业咖啡里的活动。刘京雳逐渐发现,温州本地创业企业拼科技含量肯定不如北上广,但温州的优势在于本地传统制造业比较多,消费升级是创业咖啡的主要方向。

      部分地区创业空间存“空转”现象

      在东北某省会城市从事创业空间运营的申燕(化名)告诉新京报记者,该市目前大约有56家众创空间,但其实良莠不齐。

      目前创业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,一种是投资人做众创空间,看好的项目可以入驻;另一种是从产业入手,依托原有产业支撑为创业者提供培训;还有就是从提供内容、运营方面的服务入手,偏重对创业项目宣传、技术支持、政策衔接。

      申燕也目睹了身边不少房地产商,因为房地产业不景气而将手中的房子改造成众创空间,拿到政府补贴,但因为没有专业运营团队,不能提供专业的创业服务,没有企业来入驻。据申燕观察,这样的众创空间在该市有10家以上,而创业企业逐渐从这样的众创空间中搬离。

      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表示,现在的众创空间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,有的地方对众创空间没有明确清晰的发展定位,仅是将发展众创空间数量看作政治任务;有的地方政府对众创空间缺乏统筹布局,导致一个城市存在数个性质一样的孵化器,资源重复建设。

      如何能够提升政府补贴的效率,避免补贴到伪创业空间?

      申燕认为,对于已经经过几年发展期的众创空间,孵化效果也应该纳入到考核中,孵化的企业有多少成熟了、有多少市场盈利、入驻企业存活率,都是很好的指标,而不再仅仅是根据面积等因素来评定。

      “众创空间也要有自己的商业模式,有些众创空间目前还没有商业模式,仅靠政府补助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,最终还是要市场运作。”申燕说。

      除此之外,申燕也还遇到过好的创业公司拿不到贷款的现象,她希望政策除了支持众创空间,对众创空间内的企业有更多支持。

      代表委员建言

      “未来双创氛围会继续推动,但会更加理性、专业化。”这是俞敏洪对未来趋势的判断。

      俞敏洪对政府近年来鼓励双创的举措表示赞赏,认为鼓励应当是对待双创的“底线”。但他同时表示,支持创投也不应“过度用力”,防止出现“资源没用对”,真正的创业者得不到太多优惠的情况。

      俞敏洪:支持双创应鼓励但不必过度

      未来双创会更加专业化

      新京报:如何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众创空间的专业化?

      俞敏洪:过去几年我们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,有创业公司成长起来,但也有更大量创业公司受到挫折,很多倒闭了。过去三四年做“双创”经验,为未来更好做“双创”提供了积累。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、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专业化。

      新京报:高校与众创空间对接,有哪些经验?

      俞敏洪:比如北大想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,但没有落脚点,教授做“双创”,但教授自己没有做过相关的创业,离落地比较远。我们尝试把企业家集中起来和北大对接,和北大开展四五千平米的双创空间,使众创空间项目得到指导,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筛选,对不切合实际又耽误学习的大学生进行规劝,这些都是专业化倾向的体现。

      新京报:如何加强对创业型中小微企业支持,尤其是高科技企业?

      俞敏洪:要设立中小微企业的界限,可以以收入、利润为标准。尤其是对于真正的高科技创业公司,税收上大面积减免,甚至不收税。

      新京报:你认为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整体上透露“双创”怎样的趋势?

      俞敏洪:未来双创氛围会继续推动,但会更加理性、专业化。政府工作报告中说“使小企业铺天盖地、大企业顶天立地”,但实际上,如何让有质量的小企业铺天盖地、有品牌的大企业铺天盖地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    应对融资造假者一票否决

      新京报:融资造假在创投圈屡见不鲜,您如何看待?

      俞敏洪:融资造假这件事情就不该做。这样做首先欺骗了投资人,第二也在制造虚假的商业现象,没有任何意义。

      新京报:怎么剔除掉融资造假的公司?

      俞敏洪:不管大小公司,我通常不太关注创始人如何说,而是看他如何做。对创业者提供的数据、资料仔细核实,这点很重要。投资先投人,要看创始人是否诚信,个人人品是否可靠,商业模式及商业模式背后的数据是否靠谱。

      新京报:你会对融资造假、夸大事实的投资人进行一票否决吗?

      俞敏洪:一旦发现创业者夸大事实,那这个项目就和我没关系了。数据不真实或者夸大,对投资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。

      新京报:有媒体称创业公司融资造假比例已达80%。

      俞敏洪:这是社会浮躁的表现。当然也跟投资人对创业公司的关注不到位有关。实际上,我们对数据要极其谨慎。否则会形成恶性循环,造成创业者找不到钱,投资者不相信创业者的局面。

      对创业者应该理性鼓励

      新京报:去年年初,有地方出台政策,对投资机构投资种子期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,如有亏损给予一定比例的财务补偿。如何看待这样的政策?

      俞敏洪:投资者做风投要有判断的眼光,要认真筛选创业者,否则自己的钱会亏进去。而政府补贴后,一旦投资失败政府买单,那投资人很可能就可以不认真干活,最后会导致因为有政府补贴而盲目投资,对市场、创业者、政府都不利。

      新京报:怎么看现在众创空间的发展?

      俞敏洪:商业化运作的众创空间对项目筛选会比较认真。如果所有房子都免费,不需要创业者承担责任,那么很容易把伪创业者吸引进去,结果做的不是创业者的事情。

      新京报:但也存在一些众创空间为了拿补贴而做众创空间的情况。

      俞敏洪:要警惕政策会培养骗子。就像父母对孩子,受到管理和支持会使孩子健康成长,但过分支持、宠爱一定会把孩子宠坏。创业如果变得政府过度用力,很容易导致资源没用对,真正的创业者反而没有得到太多好处的情况。

      新京报:你认为政府支持双创的底线是什么,哪些不可为?

      俞敏洪:底线就是鼓励。给创业者的房租补贴、政策补助、资源调度,都是正常的,但不能把手伸得太长,不然使市场行为变得不那么市场行为。

      新京报:去年有几位创业者去世,引发对创业者健康以及创业风潮的反思,你对此有什么看法?

      俞敏洪:创业风潮本身不是一件坏事,对创业应该理性鼓励,而不应该是非理性鼓励。创业者本身在竞争中为取得优势地位赢得投资人信任,赢得当地政府利益,四处出击,长此以往,身心都容易出问题。

      大学生创业应谨慎再谨慎

      新京报:很多大学生在校创业,你怎么看?

      俞敏洪:除非特殊情况,我不支持大学生群体在没有毕业时就创业,研究生、博士生例外。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,99.9%都失败了,很多学生在大学里学不下去,拿着父母的钱创业,心智都没成熟,同时也荒废了学业,最后只能成为连续创业者,并且是连续失败的创业者。大学就是修身养性的年代,要把基础打牢。大学生创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。

      新京报:针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,如何把握尺度?

      俞敏洪:政策支持本身没有问题。普惠上来说,对创业者、对中国的创新是有利的。政府拿出政策,让创业者在办营业执照时更方便,房租成本下降甚至免租,拿出政策让创业者利用政府的公共资源。但不要过度鼓励。要思考大学生大学没毕业就创业,和他毕业后循序渐进再创业,到底哪种方式对大学生的终生发展来说成本最低、最有益。

      群策群力

      总理,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代,就大学生而言,您鼓励创业吗?如果鼓励,您觉得几年创业是黄金期?如果有机会您重回大学时代,毕业后您会选择创业吗?

      ——六大龄童

      刻公章是年轻人创业的第一步,也是必经环节。但公章价格垄断在各区域长期存在,能否取消公章刻制的从业行政许可,或者改为备案制?另外能否实现注册公司所在城市或省份通办?公司注册审批备案后,创业者可以在该区域任何一个机构刻章,以打破垄断。

      ——新京报网友

      B06—B07版采写/新京报记者 刘素宏

    上一篇:人工智能从故事到应用有多远    下一篇:抢占产业制高点, 中国AI还差什么?

首页法制资讯财经科技社会生活文化图片

友情链接: 新华网 人民网 凤凰网 国际在线 媒体信息港 国际在线 都市导报网 人民视窗 京华周末 新华产经网 中国新闻传媒网

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招聘信息人员查询

版权保护:本网登载的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资讯等)版权属人民视窗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