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立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 四川省积极培育长虹等军民融合大企业 |
文章来源:中国经济网 作者: |
日前,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、电子科技大学、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宣布,三方正式成立国内首个“电子信息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”。据介绍,该实验室结合校企双方已有成果及资源,开展雷达系统及其关键技术、新体制雷达、新能源、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。 “此举旨在适应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,充分发挥和利用政府、学校和企业各方的各种优势资源,通过长虹等一批军民融合发展大企业的示范作用,带动全省军民融合的更好更快发展。”省国防科工办相关负责表示。 军民深度融合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引擎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我国将进一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,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。今年1月22日,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,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,我国在2017年将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、机制体制建设。 “四川是军工大省,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具有巨大优势。”省国防科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。据介绍,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主题,也是中央赋予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最鲜明的主题。2017年,四川将聚焦军民融合创新发展,打破四川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,持续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。 根据四川省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规划,四川省将培育50家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,大力提升国有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水平,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军民融合企业。在四川省公布的50家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名单中,长虹旗下子公司四川电子军工集团赫然在列。 “长虹军工起家,军工产业是长虹三大核心支柱产业之一。四川电子军工集团能够入选四川省军民融合发展重点培育大企业,是省委省政府对长虹军工产业的认可。”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。目前,长虹正在积极将自身的军民深度融合产业布局与四川省、绵阳市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规划进行对接,在省、市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下和政策推动下,加速推进长虹“军转民”、“民参军”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发展。 破旧立新 校企携手军民深度融合 目前,全国各地政府、军队、企业界等都在积极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与机制。在行业专家看来,军民融合早已存在,以军工起家的长虹为例,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“军转民”,推出了全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,目前更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家电厂商之一,是国内最早实现完全市场化竞争的军民融合企业之一。但在“民参军”方面,包括长虹在内的军民融合企业在内,均面临机制体制的政府“鸿沟”。 比如生产许可、保密资质等,军民混改也因“话语权”问题受到一定阻碍。同时,企业参与军民生产有风险,回报不清晰,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就不高,这进一步制约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。 “此次四川省国防科工办、电子科大、四川长虹联合成立电子信息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,主动对接企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需求,可以说是我国在军民融合上破除旧体制、建立新机制的重要示范和契机。”分析人士指出。 据电子科大相关负责人透露,该实验室除了要加快雷达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外,还致力于打造成集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、新产业孵化、技术信息交流、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与服务平台,助力长虹军民融合发展,探索四川省军民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。 加速产业布局 长虹迎产业“红利” 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“红利”正在凝聚,无疑为像长虹这样的军民融合发展龙头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而值得一提的是,长虹近年来也加快了军工资产和军民融合产业的战略布局。 目前,长虹旗下已拥有零八一电子集团、国营780厂、国营756厂、国营796厂、国营799厂等多个军工实体。数据显示,长虹军工产业的整体销售规模从2007年的13亿元,增长到2016年的66.96亿元,在10年时间内翻了5倍之多,呈现良好增长势头。 长虹控股公司董事长赵勇日前在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,“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是我们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立足点,也是我们比起传统军工企业拥有的优势。我们也正在考虑采用资本运作的手段探索军民融合的进一步拓展。”在赵勇看来,长虹既有传统军工产业的基础,又引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吸引人才、聚集资源,能够使其实现军民产业的真正融合。 以国内首个“电子信息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”成立为契机,长虹军民深度融合产业正受到政府、高校、合作伙伴等高度关注,在新的政军产研等合作协同的新模式、新机制下,可以加快长虹军工科技成果转化,促进军工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,有利于推动长虹军工产业转型和升级,长虹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前景被业界看好。 |
上一篇:人工智能:如何从虚胖变“死壮” 下一篇:人工智能从故事到应用有多远 |